整個的制作過程中雕塑家一直與雕塑作品處在同一種空間關系中,使人與自然的直接對話,這樣做避免了架上雕塑那種人與雕塑之間假想空間的轉換,因此我們可以直接體驗雕塑與人和周圍空間的關系,當我們把自己置身于雕塑的空間里,或者說把雕塑放在我們的空間里,我們就能真正的體會到人、作品、自然相生的協調。
我們在對材料塑造的同時,也接受材料給與我們的啟發。因此我們并不是完全主觀地在塑造自然而是順著自然的提示和引導將我們自己的意念融入自然的法則之中,與其說我們在塑造自然,不如說自然在塑造我們。事際上我們的雕塑是在我們對自然的解讀過程中形成的,它也是藝術家自我完善的過程。自從現代藝術中有了“自在”的概念,雕塑作品從此就獨立于藝術家而獨立存在了。它不僅僅再是雕塑家自我表現的手段,而是他與自然融合的結晶,它是人對自身、宇宙萬物之間的關系的解讀。我們在解讀自然的同時,也解讀了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學生們每天進入工作室的時候并不知道自己正在進行或將要開始的作品會出現什么樣的面貌。每天的工作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或沮喪。它們不是事先設計好的藍圖而是一顆單純的體驗自然的心,不是設計的完成,也不是主觀情感的表達,而是作者的人格、情感、藝術主張和材料屬性的融合體。從本質上講自然的屬性也就是人的屬性,自然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于人類感覺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越接近自然也就越接近人類的本源。
對于基礎教學來講金屬是各種材料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生可以通過操作焊槍直接體驗鋼板的物理特性,了解材料在形成雕塑語言的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全部5周的課程中,我們采取個別交談和集體講評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在個別交談中,教員從一個旁觀者和評論者的角度與學生對作品進行平等的交流。保持學生工作中的良好狀態,并訓練學生將其藝術觀點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對這種將感覺語言化、文字化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是現代藝術家所需要的基本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可以更好的鍛煉學生思辨能力,由每個學生對自己的和別人的作品(完成的和未完成的)進行分析和評論,每周至少進行一次。這種討論是學生之間的討論,教員只是以旁聽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在必要時給予一些引導性的啟發。它能夠激發學生對自身行為的思考,并為自己的藝術探索找到理論支撐。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那就是由于我們以往的教學理念中特別是泥塑教學中對于雕塑語言的理解只是寫實主義的,是以人體結構造作為評判標準的,所以學生在進入材料工作室之前很少對現代雕塑語言盡心能夠思考。不僅如此,由于寫實訓練的僵化,還使學生失去了本來應有的感受自然的能力。因此我們在材料課的教學當中應該強調“回到單純”的觀點。 |